揭東區鄉鎮街道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
體制改革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把思想和行動高度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上來,全面對標黨中央關于鄉鎮街道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扎實推進我區鄉鎮街道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體制改革,堅持深化“放管服”改革,科學推動事權下放,優化政務服務,推動“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為全面深化鄉鎮街道體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二、總體目標
根據省委《關于深化鄉鎮街道體制改革完善基層治理體系的意見》(粵發〔2019〕27號)、《揭陽市深化鄉鎮街道體制改革政務服務工作指引》、《揭陽市揭東區深化鄉鎮街道體制改革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實施方案》(揭東委發〔2020〕5號)和《揭陽市揭東區深化鄉鎮街道事業單位改革實施方案》(揭東機編〔2020〕16號)等文件精神,為理順鄉鎮街道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權責關系,厘清鄉鎮街道權責清單,整合審批服務資源,優化鄉鎮街道審批機構設置,明確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職能,理順運行機制,推動鄉鎮街道事權規范管理,構建統一規范、高效便民的管理體制,推動鄉鎮街道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數字政府”技術支撐,依托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按照虛擬和實體相結合、管理和監督相結合、制度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相結合的總體思路,建設區-鎮-村縱橫貫通、線上線下、上下聯動、層次清晰、覆蓋城鄉、功能齊全、服務完善的黨務政務服務體系,實現“一門一網”一站式政務服務,進一步激發鄉鎮街道經濟社會發展動力。
三、組織架構
按照《揭陽市深化鄉鎮街道體制改革政務服務工作指引》的“一委一辦一中心一平臺”的模式,構建鄉鎮街道黨務政務服務體系,打造集黨務服務、行政審批、便民服務、政務公開、政務熱線、“三資”交易于一體的綜合性黨務政務服務平臺。
(一)公共服務委員會。加強鄉鎮街道黨(工)委的統籌協調能力和權限,明確統籌負責和協調落實鄉鎮街道各類政務服務工作,委員會由相關黨政機構、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村(居)群眾代表組成,委員會主任由黨(工)委一名領導擔任。
(二)公共服務辦公室(黨群服務中心)。負責鄉鎮街道公共服務、黨群服務、社會事務、政務服務、“數字政府”建設、“三資”平臺、政務熱線、黨務政務公開等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管理服務。承擔鄉鎮街道公共服務委員會日常工作,指導監督村級黨群服務中心的建設管理運行。
(三)公共服務中心(加掛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務所牌子)。鄉鎮街道在原有的基礎上,整合現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務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站,組建公共服務中心,承擔公共服務、社會事務、醫保、殯葬、勞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環衛、衛生健康、防疫、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殘聯等鄉鎮街道內設機構的主要任務,打造綜合便民服務載體,承擔為企業和基層黨員群眾提供方便、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具體業務。接受公共服務辦公室管理,負責鄉鎮街道公共服務中心辦事大廳“大一門”管理工作。
(四)黨群服務平臺。黨群服務平臺是集黨務政務服務于一體的辦事平臺,由實體平臺(黨群服務中心辦事大廳)和網上平臺(廣東政務服務網、揭陽市統一申辦受理平臺、粵省事、粵商通、粵政易等在線政務服務平臺鎮街站點)等構成,承擔黨務服務和行政審批、政務服務和黨務政務公開工作,開展“三資”交易。
四、明確事項進駐和權限下放
(一)事項進駐。按照“應進盡進、不進為例外”的原則,與基層組織運作相關的黨務,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行政許可和公共服務事項一律進駐鄉鎮街道黨群服務平臺。進駐事項經鄉鎮街道公共服務委員會審定批準后向社會公開,并根據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情況及時進行調整銜接。
凡納入集中受理的行政審批和相關配套服務事項,相關職能部門不得在單位本部或部門服務大廳(辦事中心)及其他場所受理。因特殊原因不能進駐的,須由鄉鎮街道公共服務委員會申請,征求區政數局意見,經區政府批準同意方可。
(二)權限下放。除專業性和技術性較強、鄉鎮街道無法承接,或業務量較少、由區級集中行使成本更低的權限外,按照“實際需要、宜放則放”的原則,大力推進區級部門將關系民生民計的常辦、急辦的高頻事項向基層下放或延伸。目前我區有區級行政許可事項525項、公共服務事項349項。按《揭陽市深化鄉鎮街道體制改革政務服務工作指引》要求,區級擬下放鄉鎮街道的行政許可事項118項、公共服務事項223項(詳見附件1、附件2),進駐黨群服務平臺。區政府辦、區委編辦、區司法局配合組織編制鄉鎮街道權責清單,做好權責清單的合法性審查和數據匯聚,并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時進行動態調整,確保行政權力事項“放而不亂”“放管銜接”。
權限下放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建議等省市相關文件出臺和區級部門與各鄉鎮街道對接后,再按授權、委托等方式辦理。
五、優化窗口設置
(一)設置“大一門”服務區。按照“三集中、三到位”的要求,進駐公共服務中心辦事大廳的鄉鎮街道所屬各單位要整合內設機構所有政務服務職能,將單位所有事項和辦事人員全部集中到該機構,該機構成建制向中心集中,并向中心服務窗口授權到位,整合設置“大一門”服務區。參照市、區做法,“大一門”服務區采用“受審分離”的方式,推行“前臺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證”的政府服務模式,計劃在鄉鎮街道公共服務中心辦事大廳分類設立8個綜合服務窗口,統一對外受理衛生健康、社保、醫保、殯葬、婚姻登記、農業農村、殘疾人服務等鄉鎮街道屬內設單位的業務(曲溪街道、磐東街道不設婚姻登記窗口)。政務服務事項和工作人員在中心進駐到位,進駐單位要委托和授權公共服務中心綜合受理窗口負責辦理。鄉鎮街道所屬各部門不再單獨設立服務窗口,只負責對公共服務中心服務窗口受理的事項進行辦理。鄉鎮街道屬部門“大一門”服務區審批人員常駐公共服務中心后臺,對辦理事項進行審核、審批。
(二)設置“小一門”服務區。業務比較復雜、專業性較強的垂直部門公安、市場監督、自然資源、司法和稅務等設置5個“小一門”服務區受理業務。由原部門派員值守,負責業務辦理,實行“一窗通辦”。鄉鎮街道現有分散設立的服務大廳(包括派駐機構,如派出所、司法所、自然資源所、市場監督管理所、稅務分局服務大廳)相應一并撤銷,不再在其他場所受理業務。
六、統一建設規范
為方便群眾,鄉鎮街道公共服務中心服務場所宜選擇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公共設施較完善的地點,可利用鄉鎮街道機關現有黨群服務中心場所進行改造升級建設。建筑面積根據業務辦理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情況確定,曲溪街道、磐東街道、玉湖鎮、新亨鎮、錫場鎮、云路鎮、白塔鎮、霖磐鎮等8個鄉鎮街道一般不小于200平方米,其他5個鄉鎮(埔田鎮、玉窖鎮、月城鎮、桂嶺鎮、龍尾鎮)一般不小于150平方米。窗口服務實行開放式辦公,以不影響辦事群眾與服務人員面對面交流為宜。公共服務中心辦事大廳按照場所建設統一、信息系統和設備配置統一、服務內容統一、管理制度統一的“四個統一”的規范化標準要求建設,包括辦事工作臺面、大廳布局、標識標牌、行政審批、辦事制度、服務模式、服務質量、工作流程、管理規范、安全應急、服務中心考評、并聯審批管理等方面,實現“四個標準化”,即行政審批標準化、辦事制度標準化、政務服務標準化、服務中心場地標準化,實現為人民群眾提供快捷、高效的公共服務的要求。
(一)一套規范。在區委組織部、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統一指導下,按標準化要求在“廣東省政務服務事項管理系統”對權責清單和公共服務事項進行完善,統一辦理材料、業務表單、辦事時間等重點要素,統一事項名稱、子項拆分、基本編碼、編碼規則、事項類型、設定依據等基礎要素,對其他要素按要求進行規范填錄。實體大廳要規范上墻公布事項目錄、業務流程、中心標識、服務標準、窗口設置、聯系電話等。結合整體布局,在外部醒目位置設置交通導向、服務大廳出入口、機動車停車場等標識,內部醒目位置設置各樓層示意圖、當前層功能區、公共設施等標識。大廳內部及外部在醒目位置張貼禁止吸煙、注意安全、緊急出口等安全標志。
(二)一套制度。堅持“便民、高效、陽光、溫馨”的服務宗旨,切實方便群眾辦事。建立完善首問責任制、首辦負責制、“雙減半”辦事制、一次性告知制、信息公開制、承諾辦結制、容缺受理機制、聯審聯辦機制、綠色通道制等優化服務制度。配備視頻監控、考勤管理、排隊叫號、“好差評”評價等日常管理設備和制度。音視頻監控直接接入區政務指揮平臺。監控攝像頭必須能清晰監控到每個窗口,具體數量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拾音器必須配備到每個窗口。建立一套辦事、管理和考核評價制度,強化管理和監督,落實考核結果獎懲,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三)一個平臺。鄉鎮街道黨群服務平臺統一依托全市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含網上審批平臺和電子監察系統等)開展業務。
(四)一對網絡專線。配備網絡專線,復合使用互聯網和電子政務外網,用于支撐廣東政務服務網(揭東分廳)、全市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音視頻監控等應用。
(五)一套硬件配置。參考區政務服務中心,根據實際需要,配備政務服務一體機、電腦、拍攝儀(掃描儀)、打印機、復印機、觸摸查詢設備、“免證辦”相關設備。配備音頻視頻監控、考勤管理、排隊叫號、“好差評”評價等設備。
七、健全管理機制
(一)理順運作機制。鄉鎮街道公共服務委員會對公共服務辦公室工作進行管理、監督、考評。區級政務服務管理機構負責對鄉鎮街道公共服務辦公室(黨群服務中心)工作進行督查、指導。全面實行電子監察,音視頻監控直接接入區政務指揮平臺。公共服務辦公室(黨群服務中心)要加強對黨群服務平臺的窗口運作、業務培訓、服務質量、辦事效能、廉政建設等方面的管理,建立考勤、績效和評價制度。建立投訴機制,暢通群眾現場投訴、電話投訴、辦事評價等監督渠道,強化社會監督。公共服務中心承擔受理辦理黨群服務平臺“大一門”黨務政務服務具體業務,加強對“大一門”政務服務質量和效能的指導、管理和督查。
(二)加強人員管理。各進駐“小一門”服務窗口工作人員由原部門在編在職人員組成。窗口工作人員受公共服務辦公室(黨群服務中心)與派出單位雙重管理,原則上不承擔單位其他工作,工作需滿1年才能調換?!按笠婚T”服務窗口工作人員從鄉鎮街道工作人員中選取年紀較輕、熟悉計算機操作、服務意識和責任心強的人員值守,負責窗口業務受理、辦結發證、咨詢等服務?!按笠婚T”服務窗口工作人員組織人事關系劃轉公共服務中心,由公共服務辦公室(黨群服務中心)負責日常管理、月度考核、年度考核等工作。進駐人員臨時頂崗和特殊情況需調整的,須經公共服務辦公室(黨群服務中心)同意。
八、創新服務模式
按照“一門一網一平臺”原則,推動線上線下、實體大廳虛擬大廳融合發展。
(一)優化服務流程。進一步拓展政務服務應用的廣度和深度,讓企業和群眾辦事實現少填信息、少報材料、少跑現場、少帶證件,壓縮辦理時間的“四少一快”服務體驗,通過事項標準化、可信身份認證、電子證照、數據共享、速遞服務等措施,優化基層服務事項業務流程、精簡辦事材料、壓縮辦理時限,推動政務服務“好差評”全面覆蓋,建立起標準統一、流程閉環管理的政務服務評價、反饋、改進、監督、考核機制,接受社會監督,提升政府工作效能。
(二)推行“一門通辦”。業務比較復雜,政策性、專業性比較強的部門可單獨設置服務窗口,實行“小一門”服務模式。鎮屬其他部門的業務受理設置綜合服務窗口,實行“大一門”服務模式,受理辦理“小一門”之外的所有服務事項。以企業和群眾辦事“進一扇門,辦所有事”為目標,大力推行黨務政務服務事項集中辦理,實現“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綜合窗口出件”。
(三)推行“現場受理、辦結、出證”功能:全面實行網上審批和電子監察。對于資料齊全,在職權范圍內可現場受理、辦結、出證的,要現場受理、辦結、出證?,F場受理事項,必須錄入全市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按照統一審批流程進行管理監督。
(四)推行“馬上辦、網上辦、指尖辦、一次辦”。在梳理公布鄉鎮街道權責清單和公共服務事項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審批服務效能。手續齊全的事項“馬上辦”,減少企業和群眾現場辦理等候時間。積極推行“網上辦”,凡與企業生產經營、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審批事項“應上盡上、全程在線”,切實提高網上辦事比例。推動基層服務事項進駐廣東政務服務網、高頻服務事項進駐“粵省事”,使用政務服務一體機、銀行自助柜員機等自助終端,方便企業群眾“指尖辦”。推行“一次辦”,凡符合法定受理條件、申報材料齊全的政務服務事項,原則上一次辦結,辦理過程中需要現場踏勘、技術審查等的,實行馬上響應、聯合辦理和限時辦結。
九、加快網絡平臺建設
(一)在省、市、區“數字政府”建設統一框架下,充分整合網絡線路、軟件平臺、政務數據,依托政務外網和全市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按照虛擬和實體相結合、管理和監督相結合、制度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相結合的總體思路,積極應用黨務公開系統、省“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平臺、行政執法信息平臺和行政執法監督平臺等基礎平臺,充分融合政務服務網、政務服務熱線平臺、基層網格化管理平臺、“粵省事”“粵商通”“粵政易”,著力打通區、鄉鎮街道和各級部門間的數據通道,確保數據縱向和橫向互聯互通。
(二)梳理更多涉及民生民計高頻事項上線,進一步優化在線服務流程,讓更多事項實現在線辦理、不見面審批、不出門辦成事,全方位為基層群眾提供一站式的便民服務。積極引導群眾網上辦事,設置網上辦事終端,配備政務服務一體機,指導或協助群眾通過網上辦事終端和政務服務一體機完成自助辦事。
(三)配合上級的工作部署,區司法局會同各有關部門及鄉鎮街道做好行政執法“兩平臺”相關上線應用管理工作,共同推動“兩平臺”應用,加強數據治理,推進全區執法數據歸集和共享,相關部門的行政許可和執法信息以及視頻監控等要接入鄉鎮街道執法平臺并實現數據及時交換。鄉鎮街道要結合相關信息及時開展執法工作,并將執法信息及時反饋上級平臺,確保數據及時、完整、規范。
附件:1、揭陽市建制縣(市、區)行政許可事項權限擬下放清單
2、揭陽市建制縣(市、區)公共服務事項權限擬下放清單